她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告诉你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
 
前言
 
  一本《听说》风靡留学生的家长之中,作者在180天的时间里走访了英美24所大学,其中不乏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等顶级名校,她与名校的中国留学生面对面沟通,揭开他们光环背后的神秘面纱。
 
        近日,作者黎铭在青岛银海国际的邀请下,首次来到青岛举办公益教育讲座。黎老师将自己的走访历程编纂成书,《听说》看似是一本简单的访谈录,却用每一个个性、经历迥异的鲜活实例解答了家长和学生对出国留学的疑问,像一面镜子照出孩子在未来将会面临的所有问题。
 
  本次讲座也邀请到黎铭老师的儿子分享在美就读的经历,他刚刚被全美排名前三的高中录取。黎老师将从一位国际教育研究者和留学生母亲的双重角度去畅谈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对一个孩子最根本的意义是什么?
 
\


 
校长谈:态度、天赋和沟通是进入顶级名校的关键
 
  7月9日上午,黎铭老师在银海国际举办了专场公益教育讲座,吸引了很多有意就读我校的学生和家长,银海国际学术校长Matthew为活动致辞,银海国际学业规划导师徐卡嘉也参与了讨论互动。
 
      Matthew校长在中英两国从事国际教育多年,也根据自己的经验为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送上诚恳的建议。他提到,学生正确的态度是第一位的,我们要认识到世界的激烈竞争,为成为成功的人而勤奋努力;同样的,天赋对一个学生来说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我们要帮助孩子发现它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在对孩子的培养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良好的沟通技巧,许多优秀的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但却没有进入顶级学校,大都是因为面试环节失利,这就是缺乏沟通技巧。
 
  Matthew校长所谈及的三点其实不止针对留学生,对任何学生都是适用的,类似的问题对于讲座现场的家长来说,则可以总结为一点,“究竟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出国留学?他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在之后的访谈中,黎老师针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她的答案。

 
作者谈:要学会用学校的资源来发展自己
 
主持人:您认为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黎铭: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什么样的父母会送孩子出国留学?我的答案是狠心的父母。他们愿意让孩子犯错,愿意让孩子去试错。其实孩子在国内是什么水平,在国外就是什么水平,父母要有正确的期待值。

主持人:您写《听说》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什么?
黎铭:2012年,儿子升入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一就读。这个时候,我和初高中的很多家长一起建了一个500人的南外家长QQ群,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写了第一本书《南外大家说》,出版后销售了三万多本,我将书的版税捐给了一位盲童。因为整件事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很好,我就萌发了撰写第二本书的想法,在南外每年有400多名学生出国,我想通过采访让大家了解他们出国后的发展如何?

主持人:在做了如此多的采访之后,您认为孩子一定要读名校吗?
黎铭:我曾经参访过一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马赫德,我问他在这样优秀的学校读书是否压力很大,他告诉我并不是这样,只要把自己的CS专业学好就行。我很疑惑如果只为了学编程为什么要来斯坦福,任何学校甚至自学都可以啊?他却不以为然的告诉我他的理由,在这里,他可以免费听到郎朗的音乐会,可以与比尔盖茨的女儿成为同桌,可以优先得到硅谷公司的青睐。我分享这个故事,是希望大家自己去书里找答案,并不能肯定的告诉家长是否一定要读名校。对学生来说,读名校是一个光环,更重要的是那里的资源。

主持人:如今,中国学生为了能够成功留学,通过中介或机构过度包装,您也采访过许多名校的招生官,对这一现象他们如何对待,如何辨别?
黎铭:我曾经采访过许多美国名校的招生官,他们对于过度包装现象是非常反对的,也会仔细辨别。首先,他们会看你所在的学习以前是否有毕业生在他们的大学就读,其次查看你的学术成绩,标化考试成绩是否匹配,如果学生就读国际课程,通过全球统考取得的成绩,大学就比较认可,而国内普高成绩就比较难以衡量了,招生官只能通过标化成绩和申请文书来辨别,这也是国际学校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招生官们还通过面试来辨别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的经历是否真实,因此有一些学生选择不需要面试的学校去申请,重点包装自己的申请文书,但是通过包装进入海外大学之后学习非常吃力,与其这样不如让孩子在国内把基础打扎实。
 
主持人:刚才我们一直在谈名校,例如哈佛、耶鲁这类综合类的大学,他们的知名度相对较高。最近,文理学院很火,备受留学生关注,您对他们的了解深吗?
黎铭:我曾经采访过,Swarthmore文理学院的宋希玥同学,她告诉我自己并不喜欢这所学校。在采访中途,我跑去洗手间,看到一位男生在里面,吓得赶紧退出来,后来才知道,这个学校的洗手间是男女共用,女生洗澡拉上帘子,男生可以在外面“方便”。我问她,这是不是就是她不喜欢的地方,她表示这已经习惯了,没有人会在你洗澡的时候拉你的帘子,主要原因是文理学院对非主流人的过度保护,影响了主流人群的学习生活。这里的学生太注重学业和研究,并不利于就业。但是是否有利于就业,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例如瓦萨文理学院的方同学,他在校友网络里找到了近300位经济领域的校友,并发送了300份简介和求推荐的邮件,最后得到了工作面试的机会。个人懂得如何利用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同样是这样,招生官看重的是你是否利用了学校的资源来主动的发展自己,并不是被动的接受。

主持人:在很多媒体上了解到,学生去到国外学习有很多压力,不适应国外生活,导致中国学生扎堆。您认为是一个普通现象吗?
黎铭:曾经采访过一位斯坦福的学生,刚到美国时,她常厮混在美国同学圈里,时间长了感兴趣的话题聊完以后,发现还是觉得中国同学更能相互理解,所以无论是美国圈还是中国圈,对她来说,都是自己的朋友。中国学生没有必要为了融入美国而做超越底线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和交往。

主持人:我们知道国外的枪击案频发,那真实的治安状况如何?
黎铭: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规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方生活,是很安全的。在哪里都有不安全的地方,大家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真正的危险并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学生自身。我的书中有一位就读于帝国理工的学生叫王阳,在大二的时候因为抑郁症而休学回国,当时也成为了有些父母的反面教材,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回国进入一家汽修厂做学徒,病情慢慢好转。他非常感恩父母的支持,坦然面对,并调整了对他的学术要和经济给予,最后他以二等成绩毕业。我们应该对留学生、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宽容和呵护,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是弥足重要的。

 
孩子谈:出国留学是很大胆的决定
 
  黎铭老师也被许多家长称为“南外学霸的妈妈”,她的儿子Oscar现就读于全美排名前三的顶级私立寄宿制高中,其国际留学生比例仅为9%,毕业生多被美国常青藤名校录取。
 
      分享会上,我们也邀请Oscar登台,从一个留学生的角度,为家长讲述家庭、父母和留学对自己的影响。Oscar很高兴聊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在发展方向下,妈妈对他的管理并不严格,给了他很多选择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去美国就读做了很好的准备。谈及这一点,黎老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Oscar小学时画画很好,既有天赋又有兴趣,但是在自己的打压下,孩子并没有在这方面有所发展。黎老师动情地说,其实每个妈妈当年都是虎妈,这来自于母爱,或者说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母爱的时候,虎妈就是最原始的状态。
 
  选择在初中阶段就出国留学对Oscar来说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也源于他对美国文化的热爱,但是初到国外也经历了近一个月的适应期, 如今的学习也并不轻松。学生对自身时间管理能力很重要,学校会布置很多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的项目,期间并不会有人提醒,很多人会拖到最后几天或一周。而他自己现在也在自我调整,更好的进行时间管理。
 
 
大家谈:教育是情感上的投资
 
  在分享会的最后环节,银海国际学业规划导师徐卡嘉也参与到讨论和互动之中,结合自己多年的国际教育经验和对留学生的了解,来回答现场家长的提问。
 
家长:您认为优秀的学生身上有共性吗?
徐卡嘉:最大的共性是专注。前一段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有个学生录取美国大学的原因是吃方便面。不涉及事情的其他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专注会帮你变成很成熟的人。为了这件事你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对孩子最难的不是做一件感兴趣事情,而是找到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人生规划也好学业规划也好,要求就是找到你的兴趣爱好。
 
  你要勤于思考,不要懒,老是想着拖着拖着,时间就过去了。很多事情想到就去做,这是很重要的,回过头来是看是对生活的一种热情。 
 
  对大部分不能进常青藤的学生来讲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坚持,我常和我的学生说,周计划和日检查很重要。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自己规划,千万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去做。
        我是从名校出来的 但我今天的所有并不是从牛津学到的,但他给了我光环。


家长: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动力?
徐卡嘉:中国的教育欠缺对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的培养,很多事情都按部就班为学生安排好了,他们不懂得时间管理,不懂得自己去规划人生,这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当他完成哪项事情,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能促使他更有动力。
 
        教育是情感上的投资,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用心,我称之为陪伴。人是会感动的,国际学校不在于多么高大上而在于你的老师对孩子投入了多少,你要为他树立榜样,给予关怀,这会让他对学校、对生活产生热情!
 
  黎铭老师深入浅出的解答和感性的表达方式引发了许多家长的共鸣,希望今天的抛砖引玉,能让更多优秀的孩子,顺利地走上留学之路!同时,黎铭老师被我校特聘为“学生导师”,通过自己对名校招生官和各个学校留学生的采访,将第一手资讯和最实用的建议指导传递给银海国际的学生!